top of page

明報 - 樂在自己喪禮中 美食代奠儀 鼓聲代啲打

2014年12月1日 明報

December 01, 2014

樂在自己喪禮中 美食代奠儀 鼓聲代啲打 http://www.mingpaohealth.com/cfm/news3.cfm?File=20141201%2Fnews%2Fyda1.txt 文章日期:2014年12月1日

【明報專訊】未知生,焉知死?「LIFE健康」卻主動「找死」,走訪喪親者、社工、殯殮從業員、輔導機構;與讀者一起直面死亡,目標是活好當下。 「啋!人未死搞喪禮?」近年,有人將「身後事」顛覆為「生前事」。一個提前了的喪禮,熱情輕快的非洲鼓聲取代單調的嗩吶吹奏;賓客攜來的不是哀愁和奠儀,取而代之的是自製美食;主角沒有靜躺棺木,而是穿梭會場。親友的祝福、道歉、承諾到秘密,主人翁在笑聲和哭聲中,親自接收。 「我喪禮‧我主持」,貌似大吉利市,但過來人都能樂在其中。 從英國趕返元朗錦田的老家,Mary剛推開門,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死亡氣息。 Mary移居英國20多年。2013年12月,得知弟弟James確診末期肺腺癌,生命僅餘數周,她二話不說便從英國趕回香港。「沒有想過,家中變得又髒又亂。弟弟窩在一角,印象中高大的他,這時卻消瘦得僅餘50公斤,除了精神委靡、氣息微弱,身上更長滿了黑疹,渾身散發『等死』的信息。」Mary憶述。 面對死亡 愈避愈怕 年僅44歲的James,面對死亡的第一反應是「收埋」。「任職港鐵技術員20多年,弟弟和同事交情深厚,共同進退。因為身體抱恙,害怕拖累工作進度,悄悄遞交辭呈。除了隱瞞病情,更開始疏離同事、親友,以為把家中大門鎖上,就能把死亡拒諸門外。」面對病重的弟弟,Mary坦言除了焦慮外,確實束手無策:「除了偶然給他一個擁抱,還能如何?」 直至James流淚告訴Mary:「對比死亡,他更害怕被遺忘、毫無貢獻地離世。」Mary開始努力奔走,把James生病的消息告訴親友、同事。「得知消息後,他們都主動探訪、陪伴James。弟弟才真正看清,身邊人的關懷一直都在,也明白當死亡成為必然,愈逃避愈害怕。」 真正的轉捩點,卻是和鼓友再聚。「弟弟最愛非洲鼓,打鼓組團10多年,平時腆憨厚的他,打起鼓來卻渾然忘我、帥氣十足。」James和隊友重聚當天,一邊吃火鍋,一邊大話熱血當年。「剛巧出席的鼓友,竟半數也是癌症康復者。得知James害怕對社會無貢獻,分享抗癌經歷外,更分享『無言老師』的資訊:建議他捐贈遺體,作醫學研究之用。這消息令他大為振奮。」Mary說。 這夜回家,James收起眼淚,向姊姊承諾活好餘下日子。「上網登記遺體捐贈時,碰巧出現『最後派對』的連結。我們從未聽聞,搜索下發現是生前喪禮,提供生前告別儀式服務。」James思考一陣,堅定說道:「死後才舉辦喪禮,親友的悼念、哭笑已看不見,這樣有何意思?趁生前還有意識時,我想跟身邊人好好道別,交代想說的一切。」兩人聯絡相關社企公司,在負責人李鸝的協助下,手籌辦「最後派對」。 同說同笑同回味 今年年初四,James主持了自己的最後派對。為配合新年氣氛,易名為「James感恩派對」,地點是錦田家的後花園。在這提前了的「喪禮」,主角不是靜躺棺木,親友沒攜來奠儀,卻攜來美食;傳統葬禮的嗩吶音樂,則被非洲鼓取代。隔玻璃天花,陽光灑滿後園,30多個出席者,圍坐分享和James的相識點滴,一聲聲「老占」,喚來親切。 「細個時打你,只是想你專心做功課。現在大佬只想跟你說,加油,加油,加油!」大哥說。 「我同老占19年同事,佢辭職時無交代病情、悄悄失蹤,我擔心到死呀!」一起在港鐵工作的同事說。 「我同老占一路打,一路打,一路打,從上水打到旺角。唔係打人呀,係打鼓!」鼓友說。 「我同James號稱元朗肥瘦雙魔,因為我面圓又雙頰有肉,佢又瘦又面尖,哈哈。」弟弟說。 親自接收祝福稱讚 會場播放輕柔的音樂,偶爾穿插非洲鼓聲,每當親友起哄:為James打氣好嗎?全場便有默契地鼓掌大喊:加油,加油,再加油﹗在旁的James專心聆聽,偶爾傻笑、偶爾眼眶紅潤、偶爾低聲道謝。 James的非洲鼓師父Channon,是首次出席生前喪禮。「和James相識10幾年,除了出席他的婚禮,絕少和他的家人、同事碰面。今次藉他們的分享,才了解到James一些未知道的過去。」 Channon笑言和James老友鬼鬼,兩個大男人之間,絕少把欣賞和關心掛嘴邊。「說出來感覺很彆扭,以前總覺得『心照』便可!」 當天輪到Channon發言,他還是按捺不住,「踢爆」James秘史之餘,一吐心底話。「和老占的相識……那時我在上水天橋打鼓,好幾次看到一個高高瘦瘦、穿軍服的人走近,還以為是軍人打仗。一次他終於走近,猶豫很久後開口問道:我可以跟你學打鼓嗎?令我呆立當場。」說到此,全場哄笑起來。 Channon又憶述James的習鼓經過。「老占音樂天分不高,初學非洲鼓時常『甩beat』,後來卻進步神速,加入鼓隊四出表演。細問下,才知道他每天下班後練習兩小時,甚至練到手受傷。即使是我,也難以每天練習兩小時。往後面對欠毅力的學生,我總是搬出老占的例子。」聽到師父的稱讚,身旁的James滿足地笑了起來。 派對結束,故事尚未落幕。「自此親友只要有空,便上門把弟弟抓走,四出遊玩、搵飲搵食。或許心情豁然開朗,James一直在長肉,終於由50公斤發福至70公斤,癌指數更一度回落。」對此Mary笑得欣慰。「由醫生宣判生命僅餘數周,James足足多活了8個月,雖然最終還是離開了,但我們知道,他有活好生前的一分一秒。」每次提起James,Mary仍記憶鮮明、語帶溫暖。 今年9月7日,James離世。 遺體送往醫學院,供醫科生學習之用,其後骨灰撒往大海。 我愛你、對唔住 生前好好講 http://www.mingpaohealth.com/cfm/news3.cfm?File=20141201%2Fnews%2Fyda2.txt 李鸝成立的光靈有限公司,是香港極少數策劃生前喪禮的社企,James是首個個案。 李鸝的妹妹李菁,是1999年的聽障狀元,畢業後卻因求職不順而跳樓輕生。李鸝形容,妹妹的喪禮舉行得倉卒。「妹妹死得慘,父母堅決使用道教儀式,打齋、破地獄,認為能令她一路好走。」葬禮那天,李鸝凝望躺在棺木的妹妹,不禁質疑喪禮的主角是誰,是在生者?還是離世者?「明明是自己的喪禮,為何卻不能自決形式?如李菁仍在世,或許會選擇更簡單、溫馨的喪禮。然而更讓我心痛的,是她已聽不到我們的思念。」 看了電影《六樓後座》、《非誠勿擾2》,李鸝終於找到答案。「當中生前告別的情節觸動了我,遍尋網站後,發現香港欠缺相關服務,便自己手設立。」李鸝常說,一世人流流長,能結集不同圈子的親友,除了滿月宴、婚宴,或許只有喪禮。「如此珍貴的時刻,何不盡早決定自己喪禮的形式、內容?又如絕症病人,離別在即,更應考慮生前喪禮,在意識清醒時好好道別,把要事交代清楚。」李鸝笑言。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,專研哀傷輔導、殯葬對喪親者的影響。曾從事醫務社工的她,認為生前喪禮是促進交流的平台。「從前在醫院常目睹這現象:親人離世前病房寂靜無聲;離世後卻哭聲連連,搖晃遺體大呼『我愛你』、『對唔住』、『你好重要』。由於易感彆扭,一般人日常甚少坦白情感,包括愛、歉疚、承諾等;生前喪禮上,卻意識到再不說就遲了,能避免日後遺憾,有助撫平喪親之痛。」 周燕雯憶述,首次接觸生前喪禮,是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的太太離世時。「2007年,張太癌症擴散,離別在即,渴望生前能聽到親人的思念,生日時在醫院舉辦了『感恩歡送會』。」當天張達明向太太訴說,能成為她的丈夫,是多麼幸運的事;12歲的女兒則承諾母親,往後會照顧家庭、弟弟。相信對離世者、家人,都起了一定的療癒作用。」 照顧家人感受 周燕雯提醒,重症患者若想舉辦生前喪禮,應和家人充分溝通。「家人或覺得仍『生勾勾』,舉辦喪禮等同向病魔認輸、承認死亡,隨時因此起爭執。」她建議,可從生前喪禮的命名、內容兩方面手。「選擇較正向的名稱如『感恩派對』、『人生畢業禮』等,嘗試避開『送別』、『喪禮』字眼。內容可包括答謝親友關懷、迎接抗病新階段。而活動當日,建議加插以下環節:出席的親友協助患者,制訂日後可行的小目標,例如多學一樣技能、每周多和親友碰面、每周多運動等。」一方面可激發患者的生存意志,一方面也能令家人安心。 ■光靈有限公司 電話:3689 4490 網址:http://www.lightbulbltd.com/ 文:陳雅君 編輯:麥少菁

Recent Posts
Archive
bottom of page